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闽东足迹——厦门大学校院关工委和特邀党建组织员赴宁德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

时间:2018年04月28日 编辑:关工委 分类:新闻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关工委和特邀党建组织员队伍建设,厦门大学党委决定为校院二级关工委和特邀党建组织员举办第134期“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班”。该期学习班于4月11日-14日在宁德举行,30多位关工委负责人和特邀党建组织员参加,年龄最小的61岁,最大的85岁,平均69岁,是学员最年长的一期厦大党校学习班。

在党委党校、宣传部、离退休工作部和学生工作部的年轻同志及医护人员的细心安排和全程陪同下,老同志们踏上“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闽东足迹”之旅,深入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宁德期间,带领干部群众为摆脱贫困而艰苦奋斗的历程,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共商开创新时代校院关工委和特邀党建组织员工作的新局面。

开班动员和主题讲座:总书记宁德初心浸润心田

4月11日下午,开班仪式在宁德市委党校举行,宁德市委党校副校长黄雄致辞,向来自厦门大学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势头。           

厦门大学党委党校副校长高和荣做开班动员讲话。他表示,学校党委决定在宁德举办这一期学习班,就是希望让大家接受一次身临其境的学习教育;深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高尚为民的品格和脱贫攻坚的情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五老”作用,进一步推动我校关工委和特邀党建组织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接着,黄雄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宁德初心——谈< 摆脱贫困>的理论价值和思想贡献》为题做了一场生动的报告。他系统讲述了《摆脱贫困》一书的写作背景、理论价值、现实启示,着重阐述了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不辞劳苦深入基层,走遍宁德山山水水,探索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历史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机制和领导作风,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工作、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全面推进闽东事业。《摆脱贫困》一书体现出植根人民的鲜明立场,勇于改革的探索精神和 “四个自信”的思想光芒,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部光辉文献。

老同志们听取报告后,为习近平坚定的信仰、为民的情怀、担当的精神、清廉的作风深深打动,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扶贫事业的艰辛与伟大,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领会更加深刻。

走进下党:重走党群连心路 共温脱贫攻坚情

下党乡是宁德市寿宁县的一个偏远山乡,这里曾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之乡。

“现在,下党乡面貌已经完全变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回忆下党曾如是说。“总书记挂念的下党如今怎么样了?”怀着期待的心情,学习班老同志们面对山高路远,道路蜿蜒狭窄,一边是山崖陡峭,一边是深深沟壑,仍无所畏惧、积极参与。尽管工作人员再三耐心“劝阻”,几位80多岁的老同志也坚持一同上山,决心亲自感受现已大大改善了的当年习近平三进下党乡之路。

4月12日上午十一时许,学习班第一站是上屏峰村——当年习近平徒步一进下党的起点。同志们站在修竹溪岸边,认真聆听授课老师的讲解,“1989年7月19日,正值大暑天气,为了考察修建通往下党的公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市县干部,与携带砍柴刀的乡亲一起,沿着修竹溪边的山脊小道,一路披荆斩棘,十五里地费时两个小时,才抵达下党。”望着峭壁下面的修竹溪,年轻的习近平跋山涉水的风采和山乡村民用木桶挑来青草茶迎接习近平一行的情景,在大家的脑海浮现,无不为之动容。

紧接着,老同志们来到下屏峰村——习近平总书记二进下党视察洪水灾情的现场地点。“1989年7月26日,下党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习近平接到灾情报告后心急如焚,因路基被洪水冲毁,他带领大家沿着曲折坑洼的河道艰难跋涉,冒雨步行3公里到达下屏峰村,亲自部署灾后重建工作。”老同志们站在村口的双凤桥上,遥想当时抗灾救灾的艰苦情景,被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险一周之内两进下党、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感染。

下午一时许,老同志们在鸾峰桥上继续聆听现场教学。“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带领省交通、财政、民政、老区、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再次来到下党乡。”“三进下党”的亲历者——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的刘明华对习近平当年现场办公的工作细节和“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仍印象深刻,他说:“总书记提出的‘一村一品’‘ 功成不必在我’等思想是精准扶贫理念的萌芽。”此外,老同志们还欣喜地看到,在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下党乡形成了 “五促扶贫”模式,迎来了十大崭新变化,成为山清水秀、交通顺畅、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往返近7个小时的车程,一整天的现场教学落下帷幕。党群连心、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的“下党精神”鼓舞着每一位学员,同志们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赤溪参访:点赞“中国扶贫第一村”34年脱贫路

4月13日上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大巴行程,学习班来到“中国扶贫第一村”宁德市福鼎县赤溪村开展现场教学。实地了解其34年的脱贫巨变,学习其“精准扶贫”的宝贵经验。

尽管连日长途跋涉,老同志们却精神饱满,不显疲态,和青年人一起,在向导带领下观摩了赤溪小学、卫生所、法官工作室、文化主题公园等设施场所,对赤溪村的教育、卫生、水电等公共服务的不断健全十分赞叹,还不时地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拉家常,询问经济条件与日常生活情况。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时任宁德市福鼎县委新闻科科长王绍据深入下山溪村采写的《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一文和《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出台,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序幕。”学习班来到赤溪村展示厅,听取赤溪村“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的生动故事,了解赤溪村34年来经历“就地帮扶”“整村搬迁”“精准扶贫”三个阶段的来龙去脉,找到了“昔日的茅草屋”如何变成如今的“温馨新村”的令人信服的答案。

沿着展厅参观,老同志们特别关注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同赤溪村视频连线的图片展。这是继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脱贫作出重要批示后,第一次通过网络媒体与中国一行政村的老乡们实现“零距离”交流。“我在宁德的时候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而且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总书记的亲切叮嘱犹言在耳,老同志们为赤溪村成功脱贫而振奋的同时,也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发展的深情牵挂所感动。

主题讲座: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4月13日下午三点半,从赤溪村返程归来,老同志们随即转入第二次的专题讲座学习。在宁德市委党校综合楼第六教室,同志们无一缺席、无一迟到,认真听取了宁德市委党校教师陈小韦带来的题为《从< 摆脱贫困>到< 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语言艺术探析》的讲座。

陈小韦以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等论著作为文献,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语艺术。他认为凝练鲜明的意象、形象生动的词汇、经典隽永的义理是习近平总书记言语魅力三个特征,他又从理想信念、实践探索和广泛阅读角度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是怎么炼成的”,总结了“善养浩然之气”“锻炼理论思维”“注重生活细节”三个提高语言艺术的思维手段。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陈小韦既回溯经典,又紧握现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融入生动案例中,为老同志们上了一堂语言文字视角下的思政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同志们感叹道,通过讲座,除了进一步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民、亲历、亲为的精神,他们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理念、观点与工作方法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正是“常年的勤奋累积”“心系人民的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以贯之的实践探索”等要素铸就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光辉。他们表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发挥“五老”优势,认真分析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形成特色,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校院关工委的服务水平。

交流总结:收获满满  继往开来

在四天集中学习之余,老同志们还利用晚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及《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工作论述摘编》,联系工作实际,思考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发展路径。

4月14日上午,学习班特别设置了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大会总结的学习环节。全体学员分成三个小组,厦门大学关工委顾问卞守耆,主任陈力文,常务副主任黄如彬,副主任颜章炮、郑保东、张兴国、杨敬达、苏振富、司卓亚分别参加各组讨论,畅谈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围绕“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关工委和特邀党建组织员队伍建设,推动关工委工作创新发展,深入开展‘读懂中国’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展开热烈的讨论。

黄如彬老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的所作所为所言时时处处体现人民的情怀,时刻把自己作为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哪里最偏远、哪里最贫困,他就去那里;他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体现他的天下情怀。不少细心的同志在讨论中都提到,不论在下党乡还是赤溪村,农民家里的显著位置多张贴习近平总书记的彩照。郑保东老师说:“习近平总书记能够得到全党的拥护、人民的爱戴,正是因为他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宗旨,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老党员曾权、官鸣、苏振富畅谈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    

开展“读懂中国”的试点工作成为老同志们议论的热点话题。袁东星教授说:“我认为‘读懂中国’这一活动很有必要,能够帮助年轻人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其他老同志也纷纷表示,厦大的发展进步也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读懂厦大”也是“读懂中国”的一个部分。在引导学生学习党史、国史、军史的同时,也要进行校史教育,让年轻学生向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老前辈和兢兢业业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职员工学习他们胸怀祖国、忘我工作的家国情怀。

吴凌教授代表第一小组发言:“第一个感受是‘初心’。习近平同志在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也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个初心和使命对退休老教师来讲是不能忘怀的,我们要继续发挥作用,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第二个感受是‘担当’。昨天黄雄老师在报告中讲到,习近平到宁德工作之前,存在干部非法占地建私房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却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习近平上任后,坚决“从上往下查”,处理了一批干部,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他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论是否在职,都要把担当精神落实到行动当中。”

潘宝柱老师代表第二小组发言:经过此次宁德培训,同志们更加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包括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军事思想、教育思想。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学习,掌握好思想武器,做好关工委工作。要加强学院关工委建设,学院关工委老同志在党建、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关工委老龄化严重,要积极吸收新退休的教师参加关工委。

陈道乾老师汇报了第三小组的讨论情况。一是同志们都认识到我们国家能够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党的领导,我们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就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我们都是关工委、党建组织员,开展工作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特邀组织员要加强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端正入党动机,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三是读懂中国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国家观和正确的文化观。

在大会总结中,陈力文老师用“领导重视、内容丰富、教育深刻、老少共学”总结本次宁德之行。她说,在校党委重视和各部门支持下,这次在宁德的学习班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参加学习的不仅有老同志,还有十几位年轻干部,这是一次老少携手,共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共同接受深刻的党纪学习教育。通过这次学习教育,大家深刻体会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的战略勇气和发展理念;治山治水、青山绿水的生态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为民办事的工作机制,增强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

她对下一阶段的关工委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一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地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关工委和特邀党建组织员的作用,配合学生处开展“青春奋进新时代”主题宣讲活动,为青年学生、青年教师上好党课;二要积极开展“读懂中国”活动。要读懂中国,就要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两个重要论断,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和迎来了三次伟大飞跃。读懂厦大,就要学习和继承厦门大学“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四种精神”和光荣传统。各学院要发挥老同志“中国道路见证者亲历者”的优势,遴选代表人物形成老少结对,积极挖掘、整理、宣传“五老”参加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的奋斗历程,通过“读懂中国”活动,教育青年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确,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三要积极参与学生党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工作,促进老少互相学习,增强对学困生关心帮助,继续开展“院士回母校”“走进老教授”等活动,巩固优化行之有效的既有品牌,继续开辟新的工作平台,推动关工委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四要加强学院基层关工委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交流各学院先进做法,形成学院特色工作;五要做好宣传工作,及时更新关工委网页信息,创新宣传手段,利用校报、微信等多种媒介展示工作亮点。

这次学习,同志们都感到收获满满,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投身于关工委和特邀党建组织员的工作,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党和国家培养青年优秀人才。

(厦门大学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