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带“青马”,共赴初心路 —— 学校关工委老同志带队赴井冈山开展实践活动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师生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不忘历史、不忘初心,了解和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7月21日—27日,厦门大学“青马工程”实践团在校关工委副主任杨敬达的带领下,赴井冈山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感悟初心 不忘来时的路
身穿红军服、头戴八角帽,脚走红军路,胸怀报国志。在杨敬达的带领下,实践团回到历史发生现场,重走三湾改编旧址、黄洋界、挑粮小道、龙江书院和茅坪八角楼,学习革命历史,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三湾改编旧址,实践团师生仿红军建制,做红军午餐;体验抢滩登陆、运送伤员项目,在团结协作中接受劳动教育;在“五里横排”,当年的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能够继续,手提肩扛,将三十万斤粮食送上山,走在挑粮小道上,学员陶少威感慨万千:“很难想象,当年红军是怎么挑着几十斤重的粮食上山的,这条路又窄又滑,还那么陡,能安全地送粮上山真的太艰辛了”;在昏暗潮湿的茅坪八角楼,《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得以诞生,“毛主席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像八角楼的灯光一样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实践团成员刘远洋在参观后发出感叹。重新走过中国共产党来时的路,实践团师生的思想受到了洗礼,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勇担使命 走好未来的路
“可恨奸佞引贼入,烈士命陨红土埋;井冈处处遗忠骨,松树风格励吾侪。”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共有4.8万余人为革命捐躯,而留下姓名的英烈仅15744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实践团师生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烈士墓和烈士陵园,走近那段烽火岁月,聆听烈士英雄的故事。县委书记刘仁堪、“双枪女将”伍若兰、无私献盐的张子清、誓死不屈的红军伤员……一幕幕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革命的残酷和英烈的大无畏精神让人心头一颤,不少师生听完介绍饱含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庄严肃穆的井冈山烈士陵园,实践团举行了敬献花圈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第九期马研班红色先锋党支部书记郭柳在领誓后激动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会牢记革命先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继承他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走过烽火岁月,步入崭新时代,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理想信念的火种从未熄灭。实践团还访谈了曾志之孙石金龙、袁文才之孙袁建芳、王佐之孙王生茂。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代,他们从不享受任何特权,而是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有学员表示,“参加完访谈后,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不足,今后将会对照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好好学习,提升本领,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思践悟 走好当前的路
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校关工委对本次实践活动十分重视,要求师生要在实践中学思践悟,努力查找差距、补齐短板、严抓落实。在实践前,关工委老同志严格把关授课课程,不断优化实践方案,还要求实践师生分组对井冈山的斗争历史和精神内涵进行梳理,为实践做好理论知识储备;开班仪式上,杨敬达向实践师生提出了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团结一致、重视宣传、遵守纪律的要求;实践期间,实践团举办“筑梦井冈山”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推动师生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在结班仪式上,实践团师生发挥创意,以绘制连环画、改编流行歌、设计明信片、创作“三句半”等形式,诠释井冈山精神,表达对初心和使命的理解。此外,实践团还通过每日总结、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交流,340份每日总结、68篇实践心得、35份小组讨论记录、7项实践成果,记录了实践团师生的所思所想。学员王东辉在“每日总结”中说道:“革命不分年龄、性别,在井冈山,军民如鱼水的关系更是让人敬佩,是我们一辈子都应该去守护的。曾经,革命先辈在这里播下了初心的种子,如今,我愿将这些种子留在心间并让它开花结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学校关工委老同志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和经验优势,强化政治引导,加强理论教育,确保实践实效,“老马”带“青马”,走好初心路。通过本次实践,实践团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师生们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供稿:厦门大学“青马工程”井冈山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