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母校 老亦有为——记海洋与环境学院许振祖教授

时间:2015年04月17日 编辑:厦门大学 分类:五老风采

  1996年对于许振祖教授而言非比寻常,那年,老教授离开了三尺讲台,从奋斗了近四旬年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在他面前有着许多选择:反聘、专心科研、彻底退休……与所有人在面临抉择时的心态如出一辙,老教授内心也充斥着矛盾与彷徨。研究了近一辈子的课题自然不愿轻言放弃,而与此同时,许振祖教授在学院党委推荐下,在学校党委认可下,机缘巧合地加入了学校的关工委,成为该组织中的一分子。于是科研加行政的二元结构铸就了许老退休后的生活。自退休以来,老教授始终心系母校,不断将学校关工委的要求传达并落实到学院关工委的实际操作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兢兢业业,收获的成果颇丰。

弘扬厦大“四种精神”,牢把入门指导第一课

  海洋与环境学院学科入门指导的第一堂课十多年来一直由许教授讲授。这既是关工委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也是老教授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在许教授眼中,学科入门指导第一课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四种精神”的内涵与此前新生在军训期间接受的思想教育殊途同归,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和老教师,许教授更希望能通过言传身教,让这群刚步入大学的“新鲜人”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整体的认识,直观的感悟和初步的规划。

  厦门大学“四种精神”的传达虽然是校级关工委的要求,但许教授更乐于将它视作是与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课上他始终强调,“爱国”、“革命”、“自强”和“科学”这四种精神是所有厦大学子的思想基础。尽管理论是枯燥的,但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许教授留心观察不同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不断改变自己的授课形式,为求达到最佳的讲课效果。他坦言,“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落伍,不被淘汰。学生上课才可能专心致志。”也正因为如此,在许教授的课上从不见学生开小差或是打瞌睡,有时讲至精彩处全场掌声雷动。

  这一切成果并不是凭空得来的。翻开许教授的备课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老师讲课的备注。红笔、蓝笔、黑笔多次在原稿上圈划,许教授总会在每次上课前去除一些已经过时的材料,新增一点近期发生的相关新闻。二十多页备课笔记教授已反复翻阅了无数遍,但他每年仍在不断完善。教授希望在有限且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将讲课内容精简完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启蒙,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尽快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尽早准备,少走弯路。带着微微泛黄并卷起的边角,要靠粘贴纸张才能继续记录的附页是老师十多年来全心全意备课的最佳证明。

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分享讲课与科研秘诀

  为什么有些课堂上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而有些课堂氛围却死气沉沉?许教授认为其中的责任不应全部归咎为学生的不配合,教师的授课方式和个人魅力也是上好课的关键。因此,鉴于青年教师的授课经验尚不充足,关工委退休老教授的建议显得难能可贵,这无异于是一个个帮助青年教师解除困境的锦囊。

  许教授也是这些提供锦囊妙计中的一人。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许教授深切体会到“传、帮、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通过谈心、拉家常等形式,把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验与体会同青年教师交流,并着重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在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许教授多次担任评委,在每位老师的讲课后,他都会一一巨细地指出其中不足,大至整节课的合理安排,小至演示文稿的正确使用,使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同时,许教授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课前的准备与课堂上的表现都息息相关。他说:“想让学生信服,老师自身首先就要做到。老师站在讲台上本身就是一种形象,一个标杆。”虽然已到耄耋之年,许教授的日常行动与谈话思路却丝毫不显老态。他趣谈,“我经常鼓励新入学的孩子们不要放弃体育锻炼,但是如果让一个驼着背走路,无法展现良好精神面貌的老师和你高谈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即使你知道这个建议是正确的,你会接受吗?”

  除了为青年教师指点迷津,许教授在科研领域中也很重视建立老、中、青三结合的研究团队以及跨单位之间的协作。自1996年退休之后,许教授的研究团队已从2人发展到5人,前后发表科学研究论文68篇,在中国发现浮游水母8个新属,128个新种,大大促进中国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许教授指着即将出版的《中国水螅虫总纲》说:“这本书的编著中就有两青年轻教师。”在许教授的专业指导下,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编写能力也慢慢为人所识,在学界渐渐崭露头角。他们的个例只是冰山一角,是许教授“带”出来的众多研究学者中的一例。谈及他们的成就,许教授总是乐呵呵的,这也正是老教授“传、帮、带”的真实写照。

退休党员身先士卒,关工委工作乐在其中

  自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2000年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来,许振祖老教授始终是其中活跃的一份子。学院的关工委始终以院离退休党支部为依托,作为老党员的许教授自感义不容辞。身怀丰富的教学经验,手握丰硕的科研成果,保持豁达的处世心态使许教授自愿挑起关工委重担。虽然明知行政工作必然会影响科研进度,但许老甘之如饴。

  细数在学校和学院关工委工作的十多年,许教授可谓无不尽心。仅近些年的工作小结,工作要点和今后的工作规划加起来有厚厚一叠。正是这一份尽心尽力,退休以来许教授仍然频频获奖。他于2003年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个人”,于2006年荣获“学院退休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于2008年获得“厦门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并在颁奖大会上做主题演讲,于2012年获得“海洋与地球学院优秀退休支部工作者”称号……一个个奖项和荣誉称号的背后是许教授退休多年来无私无悔付出的结晶。

  “在我为关工委工作的同时,关工委也带给我很多。”许教授的心境并未随着退休在家而日趋消沉,这得益于关工委的工作必须经常与青年人的接触。无论是每年一次的学科入门指导课,还是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评比都要求许教授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新趋势。许教授借用网络流行语解释道:“千万不能宅家里,一定要出去走走看看,这对身体和思维都是有好处的。”如今,虽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比退休之前少了很多,许教授仍会不时被邀请担任学院各类比赛的评委,或是参与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或模拟答辩,又或者走进实验室为同学们解惑。经许教授指点后的研究生正式答辩效果出人意料地好,模拟答辩时的生疏,羞涩全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气的台风和熟练的讲解。虽然有时许教授未能亲临正是答辩现场,但交谈至此教授眼中流露出欣慰和满足的目光。

  许教授曾在颁奖大会的主题发言中提到:“我在退休以后还能为党的事业尽点力,做点事情,这让我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心态平衡是老有所为的基调,因为没有快乐,任何形式的人生都是失败的。”的确,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很多词来形容许教授退休以后的状态:老有所为,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这其中无不反映着退休老教授许振祖心系母校,服务母校的情怀。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即使在退休后,许教授借助关工委的平台,为学生和青年教师无偿提供帮助,始终恪守 “师道”,发挥余热。桃李布满天下,母校日益昌盛,科研有所成就,能在有生之年得见于此并为之奋斗,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周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