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心 所以坚持——访公共事务学院吴仲平教授

时间:2015年04月17日 编辑:公共事务学院 分类:五老风采

  在厦门大学本部上玄场旁的成智咖啡厅,记者第一次看到吴仲平教授便一下认出了他。教授年过古稀,看起来和蔼可亲、身体硬朗。坐下之后,老教授便开始主动做起了自我介绍:

  吴仲平教授,系厦门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退休之后,由于主要从事基层党委建设工作,平时常与学生谈话,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是为做而做,是为履行教师职责而做”

  自97年退休至今,吴仲平教授一直从事基层党委建设工作。在刚退休时,他被学校返聘从事干部考核工作,“主要是对副处以上的干部进行考核,再向校党委提拔干部提出意见,”教授解释道。这样的工作他一做就是五年。除了吴教授之外,与他一同进行干部考核的还有其他的退休干部。另外,在退休后的生活中,老教授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发展新党员、上党课和与新党员谈话上。教授告诉记者,他平均要花一天的时间认真阅读入党志愿者的思想汇报和入党志愿书等一万字以上的材料,了解有入党志愿的同学的入党发展过程,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干了十几年了。他笑着说:“很多老教师都在干这个,我们称它为‘废物利用’!我们主要就是辅助在职辅导员和党政干部发展新党员,了解建党对象的思想。”当被问到对这样的工作的感受时,教授感触颇深:“这个工作不是为做而做,也是我吸取营养的过程。”他将这项工作的意义归为两方面,一方面这是他作为老党员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思想调研,了解学生对党的认识、对生活的信念和人生规划,帮助他们“端正动机”是很有必要的。吴仲平教授也亲自参与党课教授,并且他的课堂除了他个人陈述表态之外,他鼓励学生多讨论,“讨论的范围一般很广,从腐败问题到就业理想,都可以谈。”作为老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对于自身,也能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记者了解到,为了能理解学生的想法,教授现在经常阅读《中国青年报》,他每年花在订阅报刊杂志的的费用约为2000元。

  在多年发展新党员的工作中,教授回忆道,自己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对于入党的动机,有正面例子有反面例子。有的家境贫寒却品学端正朴实勤奋的学生,与教授的交情甚好,却从不利用亲疏关系让自己入党;而有的学生干部,却想要以优异的表现获得入党“优先权”。“思想上的入党比组织上的入党更加重要,在考察建党对象时,我十分看重他的‘入党动机’,所以现在辅导员的责任是很重的,他们就要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吴教授说,“说错话也不能说假话,说错话可以改正,可是隐瞒自己的政治看法是可鄙的。”

“我的工作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退休之后的吴教授除了参与学院党员建设工作之外,十年以来他还一直是《形势与政策》教材的编写者。福建省教育厅委托厦门大学编写该教材,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年六期,面对的读者对象是全福建省高校的学生,一年发行量超过十万册。吴教授说,现在负责《形势与政策》编写工作的除了他之外还有原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两人定期要见面,相互讨论,共同编写。教材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是一段时间内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或是中央的新观点、新政策。为了筛选出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材料,教授在编写每期教材之前都要阅读大量的资料,从中择取有价值的材料。“我的这个工作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读有价值的资料。”吴教授说。

“挑战自己,不怕失败和挫折”

  吴教授很关心学生,但是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在与学生交流的方面并不是做的最好的,他做这些只是一腔热血,出于热心。平时会有同学主动找他谈心,他很乐意帮助同学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批评意识都比较差,可是平日与之交谈的老师却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尤其是对于发展党员,很少有老师会和同学探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在教授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他在每一次和同学谈话后都会有谈话记录,这些也都是他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教授还会和同学们探讨专业、就业情况等问题,和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在学习方面,吴教授建议同学们养成看经典著作并做批注的好习惯,几年之后再拿出来看一看,反思当初的疑惑解决了么?产生了新的看法么?这样的进步是十分迅速的。另外,多看专业方面的评论、前沿杂志,并与周围的同学一同探讨也是好习惯。

  吴教授在采访的最后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人生信条:“最主要的是挑战自己、不怕失败和挫折,另外要懂得珍惜一切,懂得感恩。”


学生记者:戴瑞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