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后的人生很动人——厦门大学孙福生教授先进事迹

时间:2015年04月17日 编辑:厦门大学 分类:五老风采

  老教授孙福生家里藏着许多宝贝:密密麻麻记录来访学生的姓名、电话和邮件地址的本子,写满各种祝福和问候的贺卡,一封封倾诉心事困惑的信件,邀请参加学生婚礼的请柬……

  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孙福生的忘年交。在孙福生看来,老教授阅历丰富,在某些教育学术领域具有特殊的优势,又有更充足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还大有“余力”可用,从某种意义上说,60岁以后才是人生最动人的开始。

  • 汇集才智  聚沙成塔  

  从教学科研一线退下来的孙福生,人不在“位”了,但心仍然在“位”。每天阅读和学习依然是他长久以来不变的习惯。他还坚持每年在各类刊物上发表2-3篇文章,还在退休后出版了一本专著,并作为主要翻译者出版了一本译著。

  和许多老年人不同,孙福生还“迷”上了上网。电脑这东西对他而言可是个新鲜玩异儿,上网、写字、收发邮件等等都要重新学习。最让他受不了的是电子文字,方方正正、密密麻麻,读起来特别费神,没几分钟就觉得头晕眼花。可他研究的是国际关系,他知道,没有什么能比网络更快让他了解各国发展的最新动态。于是,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上网浏览新闻,消化吸收成为他讲座的新内容。正因如此,他的讲座常讲常新、生动有趣,这不得不让赶新鲜的年轻后生也刮目相看。

  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孙福生在第一时间内在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为近4000名青年学生做形势讲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理性爱国。像评书,似清口,孙福生纵横捭阖,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分析,有理有据的论证赢得在场师生阵阵掌声。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还意犹未尽,争相与他交流。此后,他又陆续为学生讲座“伊拉克战争”、“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等50多场次主题报告。

  为学生讲座,与学生分享经验体会,孙福生乐此不疲。然而,一己之力毕竟单薄。单是他身边就有许多老教授、老专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却一样有着对学生最诚挚的爱。如果能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将会是多么丰富的一笔智力资源呀!在孙福生的积极倡议下,2005年,厦门市老教授协会成立了“老教授论坛”。论坛邀请退休老教授、老专家为青年师生开设讲座,讲座主题要求选取自身专长经历,与青年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力求给予青年学生与课堂完全不同的教学体验。

  除了精心选择讲座主题外,孙福生和同事还在讲座形式上探索创新。他创造性地与学生社团结对子,委托社团负责人了解同学爱好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讲座。“老教授论坛”开讲以后,常常是听众爆满,掌声和笑声不断。

  迄今为止,“老教授论坛”已在厦门地区先后组织开展了150余场讲座,内容覆盖了厦门大学“四种精神”优良传统、时政热点、学科前沿、科技创新以及青年修养、青年健康等各个方面,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深度,又有通俗易懂的普适性,广受青年大学生好评,也得到相关高校党委的充分肯定。

  如今,享有“第二课堂”美誉的“老教授论坛”更是成为厦大校园的一种文化品牌,其中不少讲座还应邀到福建省内其他高校单位开讲。

  • 为爱坚持  倾心付出

  爱,是一种分享;爱,是一种力量。看着一届届学生毕业成长,孙福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希望自己能多为学生做一些,倒不是为了要什么回报,也不是为了要所谓的名声,他觉得只要学生有受到一点点启发,他和老教授们的努力就是值得的。也正因为那份发自内心的关爱,孙福生特别在意学生的所说所想。

  有一天,一位学生说,老教授的讲座,很多同学听了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大家想更近距离的与这些老教授接触,学习老教授为人处事的做人道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多次与学生和教授交流了解后,孙福生开始琢磨,能否在青年学生当中开展“走进老教授”活动,由“老教授论坛”负责物色德才兼备并自愿参加的老教授,让青年学生直接与老教授联系,约定时间走进老教授家进行谈话式的思想交流。

  孙福生想法一提出,就得到老教授和学生们的认同。然而,随着活动开展推进,新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老教授与青年学生如何对接?谈话主题如何设定?这种自发义务的行为能持续多久?如何避免形式提升谈话内涵?……

  从2008年策划“走进老教授活动”到现在活动逐渐步入正轨,孙福生与老教授协会的同事们辛苦筹划,奔走协调于老教授和青年学生之间。为了让“走近老教授活动”真正深入人心,成为老教授和青年学生沟通的良好桥梁,孙福生和老教授同伴们真是挖空心思、想尽办法。他们尝试开展家庭式一对多地深入访谈,圆桌上多对多地主题沙龙,以及一些较为随性地谈话聊天等等。

  看着孙福生比退休之前还要忙碌,连女儿都有些看不过去了,“他心中惦记的永远是学生,平时一拉家常,说着说着就说到学生”,“可看到他和学生一起的满足与幸福,又没有理由不支持他,心底当然希望他多想着点自己”。

  五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五年始终如一的坚持,终于这项活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认同。一些老教授甚至还成了学生热捧的“明星”,早早就被学生预约了。单是孙福生自己,从2008年第一批学生来访,到现在已经陆续接待了300余名学生。与“老教授论坛”相比,“走进老教授活动”在主题和形式上都显得更加灵活。这种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而重在分享做人之道、治学之得的自由式聊天,无疑像甘霖雨露一样滋润着渴望成长的学生们。

  一些参加活动的学生表示,得到了“很多指导性意见”;有学生认为,到老教授家里聆听老教授的人生感悟对他们而言“是震撼,是收获”;学生们经常打电话、发邮件,还寄来贺卡,与老教授们保持着联系。有学生社团在给孙福生的贺卡写上这样两句话“谈天说地显教授风采,德高望重体学子心声”——也许这是对孙福生对“走进老教授”活动的辛苦付出最准确的概括和最朴素的回报了。

  更为难得的是,这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老教授以自己的丰富经历和人生感悟启迪学生,学生也以自己的青春活力感染和激活老教授的思维,既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品质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对待生活,同时又活跃了老教授的晚年精神生活。一名老教授感慨道,这种交换思想学识和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能获得的,这份亲如朋友、爱如家人的情谊让人感动。

  “相信美丽的世界会为你敞开大门”,孙福生说起这些点点滴滴,一直带着谦和而温暖的笑容,他说,这些都是大家一起做的事,他愿意和老教授老专家们一起在有生之年继续充分发挥专业和学术上的优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关心下一代工作。在他看来,这也是他教书育人生涯的一种延续,是他在关心爱护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延续……

  • 知足常乐 他人为上

  和孙福生交流过的人都知道,他尽管年逾古稀,但童心未泯,他的灵魂深处始终流淌着一股青春的热情。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的他,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他生活简朴,小小的房间里挤满了各类书籍,家中的家具十几年没添新的了。不是没条件,是他觉得没必要。倘若遇上学生和朋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都义不容辞、非常慷慨。

  他常说一个人能否生活愉快,关键是要心态好,心胸要开阔,并且拥有一颗平常心。他认为,成功不能以财富、金钱、地位或名誉来衡量,“当一个人做了对社会有益、对周围的人有益的事,这就是成功。”

  因为孙福生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被评为2000—2001年度厦门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度厦门市 “老有所为”积极分子、2005年度“先进老年志愿者”、2007和2010年两度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对此,他却看得很平淡。他说,“我只是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