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原党总支书记、管理学院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
厦门大学关工委委员吴彦汀同志
在厦门大学有这样一位老人,八十多岁的年纪,却是小伙子般的精气神,神采飞扬。他年过八旬,却坐着公交、乘着轮渡,往返于相距几十公里的三个校区之间;他已经退休二十余年,但是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活跃在厦大的各个角落;他从事的是严谨严肃的党务工作,但是在路上你时常会见到他和一群同学谈理想、谈时事,聊得不亦乐乎。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是敬爱的党把我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步步引上了革命之路,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务工作者;不然,我还是一个“半文盲”的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为党做点事,我倍感人生的价值与幸福,每想至此,对党的报恩之心、奉献之情油然而生”。他就是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原党总支书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现厦门大学关工委委员吴彦汀老师。2006年,他被评为管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授予学校“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8年,他所在的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关工委被评为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单位。今年,他又被评为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个人。《厦大老年报》、《闽南儿女》等刊物曾多次报道他的事迹。面对一片赞扬,吴老总是淡然处之。默默地如蜡炬般奉献以报党之恩情。
勤俭而慷慨
吴老师家住在前埔,来一次校本部要半个小时的公交,到翔安校区要一个多小时,到漳州校区要两个多小时;而且公交车并不能直达,他的家到公交车站还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厦门的夏天,是只要走一小段路就会汗流浃背,而那时候的公交车还没有空调,对于一个老人这不得不说是个体力活儿。学院的领导考虑到吴老师年龄渐渐大了,就劝吴老师以后来学校就打的过来吧!吴老师却反说道:“以前我年轻的时候坐公交还要花钱,现在有老人卡了,免费就可以来学校,我身体还硬朗,能为学校节省点钱也是有意义的。”
吴老退休后的二十几年,一直以不同的身份角色活跃在厦门大学的同学和老师中间,从事了一辈子的党务工作,几十年来和数百名的学生党员进行了深度谈话,举办几十场讲座或座谈,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年轻的大学生对我们的老革命家的了解还不够多、不够全面,有的甚至有片面倾向。于是他一边继续开展各类座谈、讲座;一边准备用五年的时间,按顺序着手编写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五人的生平简编,好让学院以后开展党团教育的时候能更方便些。为了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他家里的参考书已经挤满了整个书架,几年前来来回回去漳州校区给学生做报告或讲座等活动的船票也早已数不清有多少张了,但是他从未向学院报销过一张车船票,也从未要学校为他买过一本参考书。这样节俭的吴老其实却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退休后二十余年的奉献,学院为他前后三次发了五千余元的“讲课费”,但是吴老却把这些补贴全部捐给了学院作为学生工作的经费,也正是因为吴老的慷慨之举,那几年的学院优秀毕业生手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一份吴老亲手书写了寄语可以记录厦大生活点点滴滴的影集。
吴老虽然身在厦大,离开自己的家乡已有五十余年,但是吴老仍然没有忘记他是石狮人,没有忘记自己小学四年级还没有读完,就被迫辍学到地主家里打长工,没有忘记1958年正是党给了他免试“带薪”到厦门大学读书的机会。现在吴老每年从自己有限的退休金里拿出6000元在家乡的石狮新湖小学设立奖学金和励学金,来激励那些家庭困难和学习上进的学生。
吴老,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泽被乡邻、德布厦大。
奉献而无求
在和吴老的交谈中,我曾问吴老,如果把您做一个类比,您觉得您像什么?吴老说,我希望成为一根蜡烛,就像那句诗说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不喜欢那么安逸的生活,现在自己是老了,但是身体还可以,还能“发挥余热”,还能再为年青的学生们讲一讲那些厦大地下党的斗争史和厦大作为前沿大学的对敌斗争史;所以,我不会停下来休息,我要终身不忘报党恩。也正如蜡烛一样。做这些,并不是希望获得些物质回报或者是荣誉,只是想,如果我能把别人的路给照亮一些,他们就能走的更快一些。
是啊,吴老退休后没多久,便又重新回到学校参与学校中层干部的考核工作,每月仅有58.5元的,一干就达八年之久。后来,他看到学校退下来的同志也有适合做中层干部考核工作的人选,就像学校请求辞退返聘的职务。退下来之后,恰逢吴老以前所在的企业管理系与会计系共同成立管理学院,一个全新的学院,学院机制亟待完善,学院关工委的常务副主任还没有合适的人选,这时候学院和学校关工委的领导想起了吴老,于是便去征求吴老本人的意见,这时候吴老已经年过七旬,但是正如他所说,只要党的需要,我可以接受。就这样,又是一个十年。在他担任常务副主任期间,他围绕各时期的教育中心,配合学院党委,组织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密切配合基层党组织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参与学生党支部的立项活动,并认真做好调查研究以及参与学院中层干部的换届考核,等等,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直到前年,学院有一位党委副书记退休,接替吴老从事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职位,吴老才退了下来;但是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学院关工委的工作,坐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8年,管理学院关工委要报名参评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先进单位,得知这个消息后,学院领导要向学校反映,希望将吴老报为先进工作者,而管理学院不参评先进集体;但是吴老却劝说学院领导,不要向学校申请更改了。次年,学院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学院领导思忖之后还是觉得吴老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但是吴老坚决不同意再次被推选,而是举荐另一位和他一起参加学院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
蜡炬成灰泪始干,吴老奉献无止境。吴老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只是想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下一代的年轻教师和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至于那些报酬、荣誉、只不过是一种对工作的肯定;而像现在,他为老师学生们带来的帮助,在师生中口口相传,这就足够了。
严谨而亲切
和吴老聊天,最经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这样,你们方便一些嘛!”我问吴老,您年纪大了,学院希望一些座谈会放在您家里开,您为什么还要坚持到学校里来哩? 他说:“我家里小,坐不下太多人;而且,学生们课业重,我要是去学校就可以多和一些学生聊一聊,他们也方便一些嘛!”去年,吴老去澳洲探亲,由于亲戚执意要让吴老多住些日子,吴老盛情难却,只好答应;于是连忙打越洋电话给学院党委副书记李老师解释自己不能如期回来参加发展新党员前的个别谈话了。其实吴老在去澳洲之前已经告知了李老师,但是知道自己不能及时赶回来还是打了越洋电话。他说“这样你们安排工作方便一些嘛!”
是啊,这样你们方便一些嘛!吴老对下一代老师和学生的关爱就是通过这点点滴滴的小事、细节体现出来并让人铭记在心的。吴老从1949年12月做家乡半脱产的民兵队长起到在厦大读书时当学生党支部委员、书记,再到后来的企管系党总支书记,可以说是从事了一辈子的党务工作,这也让吴老的工作作风以严谨细腻著称,不过他却从来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角色,而是一个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快乐老头。
担任管理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期间,为了传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他特意设计了一条爱国路线,每年带着学生骨干参观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通日本鬼子杀人场、厦门破狱斗争遗址等,并且还和五通驻守部队建立了共建关系。以后,每次重温这条爱国路线,部队的官兵们都会为学生带来军事表演并带领大家参观兵营,让大家接受部队的好思想好作风的教育。有时候部队的讲解人员调动,吴老就会亲自出马,为大家讲解。
和学生接触的多了,关系自然也就变得好了,有些班级开展党团活动也会邀请吴老师去给大家讲讲那些厦大的革命故事,厦大的“四种精神”的由来与发扬,建国初到文革期间厦大的对敌斗争等等。听过他讲座的学生们都说这是他们听过的最精彩的党团讲座,本以为会很无聊,听着、听着就发现原来厦大有这么多励志的党团故事!
严谨而不失活泼,吴老将党务工作从领导层做到整个学生群体中去,从理论做到实践中去,从严肃做到活泼中去,于是也就有了这个严肃而欢乐的吴老,大家热爱的吴老!
其实,对于吴老,很难给他一个完整的评价。但是,当我问及老师和学生有没有什么想对吴老师说的时候,我总是听到:“谢谢吴老师,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如何为人、如何做事的道理”。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许非凡
二〇一三年八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