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一日,我院退休教师陈炳三所写的《厦大教授、地下党重要人员肖炳实——建立情报网,保障援华抗日西线》纪念文章刊登在了当天的《厦门日报》上,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社会各界读者的热情反响。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阅报后,专门发来贺信,对他孜孜不倦发掘厦大革命精神的行为表示高度肯定,信中写道:“很高兴在《厦门日报》上看到这篇大文章,陈老师的辛勤工作使得一位厦大教授的革命故事和光辉形象为众人所知、令人景仰。”

作为祖国南疆的著名学府,厦门大学不仅一直在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肖炳实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地下工作的特殊性和其身份的隐蔽性,使得他的事迹一直不被大众知晓。我院陈炳三老师在编写《中共厦门大学组织史简编》时无意间揭开了他的神秘面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前后多次前往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书局等处查阅资料,并先后于2004年、2015年两度撰文,还原了一个真实又隐秘、传奇又伟大的革命者的形象。

肖炳实,又名肖项平(1900-1970),江西萍乡人,曾用李特蒙、萧翰、肖璞、马先生、俞汉章、袁楚西、俞鸣九等化名和代号,1926年考入燕京大学,是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北平、上海、厦门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历任中共北平市委秘书长,中共福建省委聚会秘密据点负责人,共产国际、苏联红军总参谋部远东情报工作领导人之一,苏军“红参”国际情报学校教官,新疆边务处兰州办事处情报专员、联共情报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教育工会副主席、中华书局副总编辑。
在厦门活动时期,肖炳实一方面在厦大任教,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另一方面又作为中共福建省委的骨干,担任了福建省委与当中眼联络站的联系人,其联络点就在今天的厦门大学大南3号的小洋楼。在此期间,他多次组织召开省委会议,积极保障福建的革命行动,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身份暴露之后,他胆大心细,化妆成南普陀寺的和尚,悠然自得地进入市区,到了鹭江道又乘车搭船转移到漳州南山寺,有惊无险地躲过国民党的追捕,为自己的传奇人生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解。
陈炳三老师作为我院的退休教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校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为了真实展现肖炳实教授的革命事迹,陈炳三老师虽近80岁高龄,仍数度前往北京、南京等地的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同时还不断向相关专家求证,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敬业精神令人感佩。
(教育研究院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