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海无垠
——走近李少菁教授
李少菁教授是生物专业出身,后来的研究领域却是海洋浮游动物桡足类和甲壳动物。“当时我们系有个老师是专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他要选拔几个研究生搞研究,我就去了,一做就是这么多年。我不后悔最初选择了生物学,也不后悔进入海洋生物研究的领域!”
“虽然年纪大了,却觉得自己是个小学生”
1972年,李教授就在厦门大学开始了教学工作。面对一个理论尚未完善的学科,如何让学生们接受到正确、完整的知识确实是个难题。他介绍说当时采用了“先学后教,边学边教”的模式进行授课,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迄今为止,李教授已经开展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的多层次教学。教学期间,他还联合其他同事对他的老师郑重教授编写的《浮游生物学概论》进行了重新汇编,综合了教学讲义,写成了《海洋浮游生物学》这本书,并完成了后续的英译和繁体字版的校对。
“人出不了海,但心要出海”
当被问及到出海时,老教授说道:“毕竟我也84岁了,肯定是没有办法出海了,但是我的心要出海啊。我可以把我的学术思想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让他们去冲锋陷阵。海洋的很多现象都是转瞬即逝的,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如果不出海,不去发现,不去探索,根本不存在掌握海洋科学规律的可能。只有到了海里,才能有所发现。”
“海洋分工不分家”
当我们问及李教授对于海洋的其他学科是否有较为深入的学习和认识时,他强调“海洋科学只是分工,不是分家。海洋科学就像一棵大树,要想发展好,就需要各学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李教授特别指出未来学院发展的重心要放在理论体系的突破和为国民经济服务两个方面。学院需要继续深入未知领域的探索,特别要深入深海领域的研究,将这块空缺填补,同时,要适应国家需求,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让海洋学科能够为国民经济服务。李教授对青年学子提出希望,他强调作为新一代海洋人,应该继续保持勤勤恳恳的科研态度,不能三心二意,应该把科研和教学当成一种乐趣。

海洋学科的传承发展,正是历代海洋学人用梦想和执着共同构筑和延续起来的。跨越七十年前漫长岁月,愿海洋学人接过一代又一代海洋科学前辈们亲手交递过来的“船桨”,在碧波起伏的大海上乘风扬帆,自信且从容地驶向远方,描绘出厦大海洋更加美好的故事。
文/海洋与地球学院宣传中心
图/海洋与地球学院宣传中心